色彩中的互補色包括紅色和綠色、藍色和橙色、紫色和黃色。當光學中的兩種顏色以適當?shù)谋壤旌袭a(chǎn)生白光時,這兩種顏色被稱為互補色。
等量紅光+綠光=黃光,互補藍光;
等量紅光+藍光=品紅光(又稱洋紅,即淺紫紅),互補綠光;
等量綠光+藍光=青光,互補紅光。
如果三原色光中的一種色光與三原色光以外的一種色光相等,形成白光,則稱為互補色光。互補色光可以形成相互阻擋的效果。因此,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三對互補色光:黃光和藍光、紅光和青光、綠光和品紅光。
色彩中的互補色調(diào)和會降低色彩純度,變成灰色,一般繪畫時不需要補色調(diào)和。
然而,當兩種顏色相互補充時,當一種顏色占據(jù)的面積遠遠大于另一種顏色的面積時,可以增強畫面的對比度,使畫面非常顯眼。一般來說,使用補色有得有失。
如果兩種色光(單色光或復色光)以適當?shù)谋壤旌希a(chǎn)生白色感覺,則這兩種顏色稱為互補色。例如,波長為656nm的紅光和492nm的青光是互補色光;另一個例子是品嘗紅色和綠色,黃色和藍色,即三種原色的中間任務——原色對其他兩種混合色光相互補充。當補色減少(如顏料配色時,將兩種補色顏料涂在白紙的同一點上)時,就會變成黑色。當補色并列時,會引起強烈的色覺對比,感覺紅色更紅,綠色更綠。如果補色的飽和度減弱,則可趨于和諧,稱為減色混合。能完全反射白光的物體稱為白體;能完全吸收光線的物體稱為黑體黑體。
德國生理學家黑林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)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色彩互補處理(opponetprocess)理論。他不同意流行的楊-赫爾姆霍茲的三色素理論,認為人眼中有三種互補的色彩處理機制,三種互補的色彩是:藍黃、紅綠、黑白。每對不能同時出現(xiàn),兩種互補,只有一種占上風。三對互補機制輸出的信號比例不同,人眼的色覺也不同。黑林之所以提出這一理論,是因為它得到了負色現(xiàn)象的支持。比如長時間看紅花,再看白色背景,就會看到青花。參見圖7。先看紅花上的十字半分鐘。當你看白紙時,藍色的花會隱約出現(xiàn)在白紙上。如果花是黃色的,藍色的花會出現(xiàn)在白紙上。如果花是醬色的,綠色的花會出現(xiàn)在白紙上。
根據(jù)黑林的含義,紅色和綠色是一對互補的顏色,兩種顏色和光的結合等于白色。根據(jù)我們對紅色和綠色的日常使用,紅色和綠色的結合等于黃色光,而不是白色光,所以,或者兩者之間的一對互補色。澄清這一點非常重要(當我們談論流行的階段模型時)。
用黑林理論可以這樣解釋負后象:當人眼長時間看紅色時,紅綠(紅綠)機制的中性點向綠色方向偏移,使白色變成綠色(藍色)。事實上,三色素理論更直觀地解釋了負后象:當人眼長時間看紅色時,紅色敏感細胞的敏感性降低,使白色呈現(xiàn)青色,即(B,G,R)由(1,1,1)變成(1,1,1-Δ);而(1,1,1-Δ)可以分解成白色(1-Δ,1-Δ,1-Δ)和青色(Δ,Δ,0)。
非發(fā)光物體的顏色(如顏料)主要取決于它對外部光線的吸收和反射,因此物體的顏色與照明有關。物體在白天照射下的顏色通常被稱為物體的顏色。如果白天光照射在黃色和藍色混合的表面。由于黃色顏料可以反射紅色、橙色、黃色和綠色,藍色光可以吸收紅色、橙色和黃色,混合顏料顯示綠色。
Copyright ? 2024 深圳市三恩馳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: 粵ICP備13073186號